您好,欢迎访问藏农神草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冬虫夏草怎么采挖出来的?完整流程与技巧详解

发布日期:2025-09-13浏览次数:5

  冬虫夏草生长在海拔 3500-5500 米的高寒草甸,采挖过程需面对缺氧、低温、地形复杂等挑战,且对操作技巧要求极高 —— 既要保证虫草完整无损,又要尽量减少对草甸生态的破坏。从发现虫草到成功采挖,需经过 “环境适应与工具准备”“现场定位找虫草”“精细挖掘取虫草”“采后初步处理” 四个核心步骤,每个环节都有独特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以下详细拆解冬虫夏草的采挖流程,还原这份 “高原珍宝” 从土壤中被采挖出来的全过程。

  一、采挖前:做好环境适应与工具准备

  采挖冬虫夏草的前提是 “安全适应高原” 与 “备好专用工具”,盲目进入高海拔区域或使用不当工具,不仅难以采挖,还可能引发健康风险或损伤虫草:

  1. 高原环境适应:避免高反影响采挖

  虫草主产区海拔高、氧气稀薄(仅为平原的 50%-60%),采挖者需提前 1-2 周抵达海拔较低的城镇(如那曲市、玉树市),逐步适应高原气候,避免直接进入 4500 米以上采挖点。适应期间需注意:每日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温水,补充水分;若出现头痛、胸闷、恶心等轻微高反,可服用红景天、高原安等药物缓解,待症状消失后再前往采挖区;有严重心肺疾病、高血压的人群,禁止参与高海拔采挖。

  2. 准备专用工具:轻便且护虫草

  采挖工具需兼顾 “挖掘效率” 与 “保护虫草完整性”,避免使用锋利或重型工具,核心工具包括:

  挖掘工具:首选牧民常用的 “骨铲”(牛骨或羊骨制成,铲头宽 3-5 厘米,边缘圆润),既能轻松破土,又不会划伤虫草;若没有骨铲,可选用小型不锈钢园艺铲(铲头需磨钝边缘),避免用铁锹、锄头这类大型工具,防止一铲下去切断虫草。

  清理工具:准备 2-3 把不同规格的软毛刷(如羊毛刷、旧牙刷),用于清理虫草表面泥土;携带一块干燥的棉布,可临时放置刚采挖的虫草,避免泥土粘连。

  防护与辅助工具:穿防风防水外套、保暖抓绒内胆(高原昼夜温差大,白天采挖易出汗,夜晚温度骤降),戴防晒帽、防紫外线墨镜(高海拔紫外线强,易晒伤),穿防滑登山鞋(草甸多碎石、泥泞,防止滑倒);随身携带便携氧气瓶(每 2-3 小时补充一次氧气,缓解缺氧)、高热量食物(巧克力、牛肉干,补充体力)、保温水壶(装热水,避免喝冷水引发肠胃不适)。

  二、现场定位:在草甸中精准找到虫草

  采挖冬虫夏草的第一步是 “发现虫草”,高原草甸植被茂密,虫草颜色与枯草接近,需掌握独特的观察方法才能快速定位:

  1. 选对观察姿势与角度

  采挖者需蹲伏在草甸上,身体与地面保持 30-45 度角,目光平视地面,缓慢移动脚步(每步不超过 30 厘米),避免踩踏可能生长虫草的区域。草甸上的虫草多生长在嵩草、苔草的间隙中,草头(子座)从土壤中直立冒出,高度通常 1-3 厘米,颜色为淡黄色或棕褐色,与周围枯草颜色相近,需仔细分辨 —— 可重点观察 “草头顶端的膨大子囊壳”,这是虫草区别于普通草茎的关键特征,子囊壳呈圆柱形或棒状,颜色比草头下部深,在阳光下会有微弱光泽。

  2. 结合环境特征找虫草

  虫草生长有一定的环境偏好,在草甸中可优先关注两类区域:

  地势稍高的缓坡:这类区域土壤排水性好,不易积水,虫草生长概率更高;避免在低洼积水处寻找,积水会导致虫草霉变,且泥土泥泞难以挖掘。

  植被稀疏的区域:嵩草、苔草过于密集的地方,虫草草头易被遮挡,难以发现;而植被稀疏、土壤裸露较多的区域,草头更易暴露,便于观察。

  发现疑似草头后,需轻轻拨开周围杂草,确认是否为虫草:观察草头基部是否与土壤紧密连接,且有 “虫体” 轮廓(土壤表面隐约可见圆柱形虫体);若草头可轻松拔起,且底部无虫体,则为普通草茎,需立即放回原位,避免破坏植被。

99.jpg

  三、精细挖掘:完整取出虫草的核心技巧

  找到虫草后,挖掘过程需 “轻、慢、准”,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虫草断裂或表皮破损,影响品质:

  1. 确定挖掘范围与深度

  虫草的虫体垂直生长在土壤中,草头与虫体呈 90 度垂直,挖掘前需先判断虫体方向 —— 草头朝向地面的一侧,即为虫体头部方向(虫体头部朝上,尾部朝下)。以草头为中心,在周围 5-8 厘米处用骨铲轻轻插入土壤,插入深度根据草头长度调整:草头长 1-2 厘米,挖掘深度约 5-8 厘米;草头长 2-3 厘米,挖掘深度约 8-10 厘米,确保能完整覆盖虫体范围,避免下铲过浅导致虫体断裂,或过深破坏周围土壤结构。

  2. 环形破土,逐层清理

  用骨铲沿挖掘范围轻轻撬动土壤,形成一个环形的 “土圈”,土圈高度约 3-5 厘米,将虫草周围的土壤与草甸分离。此时需放下骨铲,改用手指(戴薄手套,避免指甲划伤虫体)轻轻剥离土圈内侧的土壤,动作要缓慢轻柔,逐层清理,每次清理厚度不超过 1 厘米。清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虫体位置,当虫体露出 1/3 时,停止清理侧面土壤,转而清理虫体顶部与底部的泥土,确保虫体周围无土壤粘连。

  3. 轻柔提拉,完整取出

  当虫体露出 2/3 时,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草头基部(靠近土壤的位置),力度要均匀,避免用力过猛捏碎草头或导致草头与虫体脱落。捏住后缓慢向上提拉,提拉速度控制在每秒 1-2 厘米,若感觉有阻力,说明虫体底部仍有土壤粘连,需立即停止提拉,用手指继续清理虫体底部泥土,直至阻力消失。完全取出虫草后,先轻轻抖动虫体,抖落表面松散泥土,再用软毛刷轻轻刷去残留的细小泥土,注意避开虫体腹部的足和头部的口器,防止刷落这些细小结构影响品相。

  若挖掘过程中不慎导致虫草断裂(如虫体与草头分离、虫体断为两截),需将断裂部分一起保存,断草虽价值低于完整虫草,但仍有一定利用价值,不可随意丢弃。

  四、采后初步处理:防止虫草变质与损伤

  刚采挖的虫草含水量高(约 60%-70%),易受微生物污染,需立即进行初步处理,为后续保存或运输做准备:

  1. 即时清理泥土,避免水分滞留

  用软毛刷彻底清理虫草表面泥土,重点清理虫体腹部足间、头部口器、草头缝隙中的顽固泥块,清理时需保持虫草干燥,绝对不能用水冲洗 —— 水洗会增加虫草含水量,加速霉变。清理后的虫草需放在干燥的棉布或竹筛上,摊开晾晒 1-2 小时(高原阳光温和时),利用自然风力和低温去除表面潮气,避免堆叠,防止局部发热导致虫草变色。

  2. 分类存放,保护品相

  将清理后的虫草按 “完整度、大小” 初步分类:完整无损伤、虫体饱满的虫草单独放入带透气孔的竹篮或塑料盒,盒内铺一层干燥纸巾,吸收潮气;断裂、表皮轻微破损的虫草单独存放,标记为 “次等品”,优先处理食用。存放时需避免虫草相互挤压,每根虫草间距保持 1-2 厘米,防止运输或携带过程中摩擦损伤表皮。

  3. 尽快转移至低温环境

  若采挖现场无冷藏条件,需在 6 小时内将虫草转移至海拔较低的城镇,放入冰箱冷藏室(温度 2-8℃)保存;若需长途运输,需用保温箱盛放,箱内放入冰袋(用毛巾包裹,避免直接接触虫草导致冻伤),保持温度 5-10℃,防止虫草在运输过程中变质。

  五、采挖中的生态保护:守护高原草甸

  冬虫夏草生长的高寒草甸生态脆弱,采挖过程需兼顾 “获取资源” 与 “保护生态”,避免过度采挖导致土壤沙化、植被破坏:

  1. 采后恢复土壤与植被

  每挖完一根虫草,需立即用土壤将挖掘时形成的 “土坑” 填平,用手轻轻按压土壤,使土壤与周围草甸无缝衔接;若挖掘时带出杂草根系,需将杂草重新栽回土坑,浇水(可用随身携带的饮用水少量浇灌)固定,促进植被恢复。

  2. 不采挖未成熟虫草

  发现虫体长度不足 2 厘米、草头未长出土壤的 “小虫草” 时,需放弃采挖,保留其继续生长,避免过度采挖导致资源枯竭;同时禁止采挖霉变、虫蛀的虫草,这类虫草无利用价值,留在土壤中可自然分解,为草甸提供养分。

  3. 不随意丢弃垃圾

  采挖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如食品包装、塑料瓶)需全部打包带走,不可丢弃在草甸上 —— 高海拔地区垃圾难以降解,会污染土壤与水源,破坏虫草生长环境。

  冬虫夏草的采挖,是一场 “人与自然的对话”:既需要掌握精准的定位与挖掘技巧,获取这份高原馈赠;又需要心怀敬畏,保护脆弱的草甸生态。从环境适应到工具准备,从寻找虫草到精细挖掘,每个步骤都考验着采挖者的耐心与细心。只有科学采挖、注重保护,才能让冬虫夏草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让这份来自高海拔的珍宝,持续为人们带来价值。


Copyright © 2024 西藏藏农神草供应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藏ICP备17000317号-3

XML地图   //在线咨询 //自动收录

400-105-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