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藏农神草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冬虫夏草高原采摘:藏在雪域中的艰辛与规范

发布日期:2025-09-12浏览次数:4

  冬虫夏草仅生长在海拔 3500 米以上的高原草甸,其采摘过程不仅依赖经验,更需顺应自然规律,兼顾品质与生态保护。从准备工具到精准挖掘,每一步都凝聚着高原采挖人的智慧与辛劳。本文将详细拆解冬虫夏草的高原采摘方法,还原这份 “雪域珍宝” 从泥土到成品的最初历程。

  一、采摘前:备好工具,候准时机

  高原虫草采摘有严格的时间窗口,通常在每年 5-6 月,此时冰雪消融,虫草子座刚破土而出,虫体饱满、营养充足。采摘前,采挖人需准备 “极简工具包”:一把长 15 厘米左右的牛角刀(或竹制小铲,避免金属污染)、一个透气的帆布小筐(防止虫草闷坏)、一双防滑耐磨的登山鞋(应对高原湿滑草甸),以及防晒帽、防风镜(抵御强紫外线与风沙)。

  出发前,采挖人还需了解产区天气与虫草生长情况 —— 若前一晚降雨,土壤湿润,虫草易挖掘;若遇大风或降雪,需暂缓进山,避免迷路或冻伤。同时,需提前向当地林业部门申请采摘许可,如今核心产区(如西藏那曲、青海玉树)均实行 “限量采摘”,确保生态不被过度破坏。

  二、采摘中:寻草、挖草,步步精细

  (一)寻草:眼力与经验的考验

  抵达采摘区域(多为海拔 4000-5000 米的高寒草甸)后,采挖人需俯身慢行,目光紧盯地面。虫草子座刚出土时,顶端呈淡紫色或淡黄色,与周围的枯草、碎石颜色相近,极易混淆。经验丰富的采挖人能通过 “三点辨别” 找到虫草:看土壤微微隆起的小鼓包(虫草子座顶起的土层)、察子座顶端的 “小脑袋”(刚出土的子座仅 1-2 厘米高)、辨周围土壤的细微裂缝(虫体在地下生长形成的缝隙)。

  找到虫草后,需标记位置,避免踩踏周围草甸 —— 高原植被脆弱,一脚下去可能导致植被死亡,恢复需数年时间。

  (二)挖草:轻挖慢取,保护虫体

  挖掘是决定虫草品质的关键步骤,需 “稳、准、轻”:

  用牛角刀在虫草周围 10 厘米处轻轻插入土壤,沿顺时针方向划开一个直径约 5 厘米的圆形浅沟,深度控制在 10-15 厘米(虫草虫体通常埋于地下 5-8 厘米,过深易挖断虫体);

  用手指轻轻拨开沟内土壤,露出完整的虫草(子座 + 虫体),此时需注意观察虫体是否与子座连接紧密,若发现虫体断裂,需小心挖出断裂部分,避免残留土中;

  捏住子座基部,轻轻向上提拉,将虫草完整取出,放入帆布筐中。整个过程需避免用力过猛,防止虫体破损或子座脱落,影响品质。

61.jpg

  三、采摘后:初步处理,留住鲜度

  挖好的虫草需立即进行初步处理,防止变质。采挖人会在休息时,用干净的软毛刷(或干草)轻轻刷去虫草表面的泥土,注意避开虫体腹部的褶皱与子座顶端,避免损伤活性成分。刷净后,将虫草平铺在帆布筐内,置于通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水分过快流失导致虫体干瘪),待表面水分自然晾干(约 2-3 小时),再分层放入筐中,每层用干草隔开,防止虫草相互挤压变形。

  若当天采摘量较大,需在傍晚下山后进行 “二次筛选”:挑出断草、瘪草与杂质,将完整虫草按大小分类,装入透气的棉布袋中,连夜运往附近的初加工点,进行下一步干燥处理。

  四、采摘背后:生态保护是底线

  如今,高原虫草采摘已不再是 “随意挖掘”。核心产区实行 “分区轮采” 制度,将草甸划分为不同区域,每年只开放部分区域采摘,其余区域休养生息;采挖人需遵守 “挖后复土” 原则 —— 挖完虫草后,需将挖出的土壤回填,并用脚轻轻压实,帮助草甸植被恢复;同时,禁止使用大型工具或农药,避免破坏土壤结构与周边生态。

  这些规范不仅保护了虫草的生长环境,也让这份 “雪域珍宝” 能持续滋养后人。每一根从高原采回的虫草,都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采挖人尊重自然、守护生态的见证。

  从高原草甸的艰难寻草,到小心翼翼的挖掘与处理,冬虫夏草的采摘过程,是自然规律与人力智慧的结合。了解这份艰辛,更能懂得它的珍贵 —— 每一根虫草的背后,都藏着高原的风雪、采挖人的汗水,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Copyright © 2024 西藏藏农神草供应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藏ICP备17000317号-3

XML地图   //在线咨询 //自动收录

400-105-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