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400-105-9818冬虫夏草的珍稀,不仅在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与滋补价值,更源于采摘过程的艰辛与不易。每一根能抵达消费者手中的虫草,都凝聚着采挖者在高海拔高寒环境中的汗水与耐心。很多人好奇 “冬虫夏草是怎样采摘的呢”,事实上,其采摘并非简单的 “挖掘”,而是一套包含 “采前准备、野外寻草、精准挖掘、初步处理” 的完整流程,且每个环节都需遵循严格的规律与技巧,既要保证虫草品质,又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将从采挖时间、准备工作、具体流程、生态保护四方面,为大家详细拆解冬虫夏草的采摘过程,揭开这一 “软黄金” 从高原草甸到市场的第一步。
一、采前关键:找准 “黄金采摘期”
冬虫夏草的采摘时间极为严格,需精准把握虫草 “出土” 与 “成熟” 的窗口期,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品质与产量,这是采摘前的核心前提。
1. 采摘时间:集中在 5-6 月,随海拔调整
冬虫夏草的采摘期主要集中在每年 5 月至 6 月,具体时间随产区海拔高度变化:
低海拔产区(3000-4000 米):如四川甘孜、云南迪庆,采摘期最早,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即可开始,此时气温回升较快,虫草提前破土而出;
中高海拔产区(4000-4500 米):如青海果洛、西藏昌都,采摘期在 5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气温回升相对缓慢,虫草生长周期稍长;
高海拔核心产区(4500 米以上):如西藏那曲安多、青海玉树杂多,采摘期最晚,需等到 5 月下旬至 6 月下旬,甚至部分高海拔区域(5000 米以上)要到 6 月初才开始。
采摘期的确定,主要依据 “虫草子座(草头)出土长度”—— 当草头顶端刚露出地面 1-2 厘米,颜色呈深棕色,虫体仍处于饱满状态时,是最佳采摘时机。若采摘过早,草头未成熟,虫体营养积累不足;若过晚,草头会继续生长,消耗虫体营养,导致虫体空心,品质下降,且可能产生孢子,影响后续繁殖。
2. 采前天气观察:避开雨天与大风天
采挖者需提前关注产区天气预报,避开雨天、大风天或降雪天:
雨天 / 降雪天:高海拔地区雨天土壤泥泞,不仅难以寻找虫草,还可能引发塌方、泥石流等危险,且雨水会导致虫草吸水变质,影响品质;
大风天:强风会吹乱草甸植被,掩盖虫草痕迹,增加寻找难度,同时大风导致的低温易让采挖者冻伤。
通常情况下,采挖者会选择晴朗、微风的天气进山,此时视野清晰,土壤干燥,既便于寻草,也能保证虫草新鲜度。
二、采前准备:高海拔环境下的 “生存装备”
冬虫夏草多生长在海拔 3500 米以上的高寒草甸,环境恶劣(缺氧、低温、紫外线强),采挖者需提前准备专业装备,确保安全与效率,这是采摘前不可或缺的环节。
1. 衣物装备:保暖、防风、防紫外线
内层:选择速干保暖内衣,避免出汗后受凉;
中层:穿加厚抓绒衣或轻量羽绒服,应对高海拔低温(白天平均气温 5-10℃,夜间可能降至 0℃以下);
外层:防风防水冲锋衣裤,抵御高原多变的天气,防止雨水、露水打湿衣物;
其他:戴宽檐防晒帽(遮挡强紫外线)、保暖手套(避免挖掘时冻伤手部)、防滑登山鞋(草甸地形复杂,防止滑倒),部分采挖者还会携带护膝,减轻长时间弯腰挖掘对膝盖的压力。
2. 工具准备:小巧便携,保护虫草与土壤
采挖冬虫夏草的工具极为简单,但需兼顾 “挖掘效率” 与 “虫草完整性”,同时尽量减少对草甸土壤的破坏:
主工具:小铲子 / 竹片:多为采挖者自制或专用工具,铲子头部窄小(宽度约 2-3 厘米)、边缘锋利但不尖锐,或用坚硬的竹片替代,目的是在虫草周围轻轻挖掘,避免铲断虫体;
辅助工具:小毛刷 / 软毛刷:用于清理虫草表面的泥土,避免泥土堵塞虫草缝隙,影响后续处理;
收纳工具:竹篮 / 布袋:选择透气的竹篮或棉布口袋,避免使用塑料袋(不透气易导致虫草变质),且篮子 / 布袋需垫一层软布,防止虫草在运输过程中碰撞断裂;
生存工具:水壶、干粮、高原药:高海拔地区水分流失快,需携带足够的温水(避免喝冰水刺激肠胃);干粮以高热量、易携带的食物为主,如青稞饼、牛肉干、巧克力;同时需准备抗高原反应药物(如红景天、高原安)、感冒药、创可贴等,应对可能出现的身体不适。
3. 证件准备:合法采挖的 “通行证”
为保护冬虫夏草资源与高原生态环境,各产区对采挖实行严格的 “许可制度”:
采挖者需提前向当地政府部门申请 “冬虫夏草采挖许可证”,提交个人身份信息、采挖区域申请(严禁在生态保护区、禁采区采挖);
部分产区还需缴纳 “生态保护费”,用于采挖后的草甸恢复;
采挖时需随身携带许可证,接受当地林业、草原部门的检查,无证采挖属于违法行为,可能面临罚款、没收工具等处罚。
三、核心流程:从 “寻草” 到 “初处理” 的四大步骤
冬虫夏草的采摘流程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需细致与耐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虫草断裂或品质受损,具体可分为 “寻草、挖草、清土、暂存” 四个关键步骤。
1. 第一步:野外寻草 ——“眼尖、心细、有技巧”
寻草是采摘中最耗时、最考验耐心的环节,采挖者需在广袤的高寒草甸上,从密密麻麻的嵩草、苔草中找到仅露出 1-2 厘米草头的虫草,平均每人每天需徒步 10-15 公里,弯腰数千次。
寻草技巧:采挖者通常会选择 “向阳坡” 或 “半阴坡” 寻找,因为这些区域光照充足,虫草出土率高;同时,虫草草头颜色与周围植被有细微差异(呈深棕色,比绿色草叶颜色深),采挖者会蹲下身,目光与草甸平行,仔细观察每一片区域,避免遗漏;部分经验丰富的采挖者还会根据 “蝙蝠蛾幼虫的活动轨迹” 判断,如在植被相对稀疏、土壤疏松的区域,虫草分布概率更高。
团队协作:采挖者多以家庭或村落为单位组队进山,分散在不同区域寻草,既扩大搜索范围,也能相互照应,避免在高原无人区迷路或遭遇危险(如野生动物、高原反应)。
2. 第二步:精准挖掘 ——“轻挖、慢提,保完整”
找到虫草后,挖掘过程需极度小心,核心是 “不破坏虫体与草头的完整性”,这直接决定虫草的品质与价值。
挖掘方法:采挖者先用小铲子或竹片,在距离虫草根部 5-10 厘米处轻轻插入土壤,沿虫草周围缓慢撬动,形成一个直径约 10 厘米的小土坑,避免铲子直接接触虫草;当土壤松动后,用手指轻轻捏住草头基部(靠近土壤的位置),缓慢向上提拉,将虫草连带周围少量土壤一起取出 —— 若用力过猛,易导致虫体与草头分离(形成 “断草”,价值降低 30%-50%),或虫体断裂、空心。
特殊情况处理:若虫草生长在较坚硬的土壤中,或草头深埋(仅露出一点点),采挖者会扩大挖掘范围,耐心清理周围土壤,直至能完整取出虫草,绝不会为了省时而强行拉扯。
3. 第三步:初步清理 ——“去泥、保鲜,不损伤”
挖出的虫草表面附着大量泥土,需进行初步清理,既便于后续储存,也能避免泥土中的杂质影响品质,但清理过程需遵循 “轻柔、快速” 原则:
清理方法:采挖者用随身携带的软毛刷,轻轻刷去虫草表面的泥土,重点清理虫体环纹、腹部足痕处的细小泥沙,动作要轻,避免刷断草头或损伤虫体表皮;对于黏附较紧的泥土,不会用力抠挖,而是用少量干净的雪水(高海拔地区多有残雪)轻轻冲洗,再用毛刷清理,之后将虫草放在透气的竹篮中晾干表面水分,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活性成分流失)。
分级初步筛选:清理过程中,采挖者会初步筛选虫草,将断草、空草、虫体过小的虫草单独存放,与完整、饱满的优质虫草区分开,为后续出售做准备。
4. 第四步:临时储存 ——“透气、低温,防变质”
一天的采挖结束后,采挖者需将虫草妥善储存,避免在返回营地或下山途中变质,这是保证虫草新鲜度的关键:
储存方式:将初步清理后的虫草放入铺有软布的竹篮或棉布口袋中,保持透气,避免挤压(防止虫草断裂);若当天采挖量较大,会在篮子中分层放置软布,分隔虫草,减少相互摩擦;
温度控制:高海拔地区夜间温度低,采挖者会将装有虫草的篮子放在帐篷内阴凉处,避免靠近炉火等热源(高温会导致虫草水分流失、活性成分破坏),也不会直接放在地面(防止受潮);若预计次日才能下山,会将虫草放在通风的帐篷角落,利用自然低温保持新鲜。
四、采摘背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冬虫夏草的采摘虽为采挖者带来经济收入,但也对高原草甸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各产区与采挖者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实现 “采摘” 与 “保护” 的平衡:
限定采挖区域:严禁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采挖,划定 “可采区” 与 “禁采区”,控制采挖范围;
规范采挖行为:要求采挖者使用小铲子、竹片等工具,禁止使用大型挖掘设备,且采挖后需将挖掘的土坑回填,用脚轻轻踩实,恢复草甸植被,减少土壤裸露;
控制采挖时间与产量:部分产区缩短采挖期(如从原来的 1 个月缩短至 20 天),限制每日采挖量,避免过度采挖导致虫草资源枯竭;
推广生态补偿机制:将部分 “生态保护费” 用于采挖后的草甸修复,如补种嵩草、苔草,改善因采挖导致的植被破坏问题。
总之,冬虫夏草的采摘是一个 “靠天吃饭、凭手艺生存” 的艰辛过程,从精准把握采摘期,到准备专业装备,再到细致的寻草、挖草、清土,每一步都凝聚着采挖者的付出。了解这一过程,不仅能让我们更珍惜手中的虫草,也能让我们关注到高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推动冬虫夏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4 西藏藏农神草供应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藏ICP备17000317号-3
XML地图 //在线咨询 //自动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