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400-105-9818五月的青藏高原还裹着薄雪,次仁背着帆布包走出帐篷时,牦牛铃铛的声响惊醒了草甸上的晨雾。这是他进山采挖冬虫夏草的第十七个年头,帆布包内侧的磨损痕迹,记录着无数次与冻土和菌菇的对话。
一、雪线之下的生命契约
虫草季的清晨总带着刺骨寒意。次仁蹲下身,用自制的小铁锹拨开枯黄的嵩草,目光如雷达般扫描着地面。“看土色的裂缝,像被针挑开的细痕。” 他指着一处泛黑的草皮,铁锹落下时特意避开根系 —— 老牧民都懂得,伤害植被会断了来年的虫草生路。
每挖到一根虫草,次仁都要仔细回填草皮,再撒上一把牛粪灰。这种古老的修复仪式,是高原人与土地的默契。“虫草是山神的眼睛,挖走了就得补回去。” 他小心翼翼将虫体完整挖出,用苔藓包裹放进陶罐 —— 这层天然缓冲垫,能避免虫草在颠簸中折断。
二、帐篷里的时间切片
暮色降临时,营地的三十顶帐篷次第亮起酥油灯。次仁在石板上铺开当天的收获,用放大镜逐一检查:虫体饱满、草头短壮的被归为上品,断面泛白的则需尽快晾晒。女儿卓玛在旁记录重量,羊皮账本上的数字,将换算成下学期的学费。
帐篷外,来自邻县的收购商正用电子秤核价。虫草按克论价的时代,每根虫草的品相都关乎全家一年的生计。但次仁坚持只卖干货:“湿草压秤,骗人的钱拿不得。” 月光漫过雪山时,他把精选的虫草装进防潮袋,这是留给年迈母亲的止咳药。
三、生态与生计的平衡术
随着虫草价值攀升,进山的采挖者从十年前的百人增至如今的千人。乡政府设立的检查站里,次仁作为护草员,正给新来的采挖者分发环保袋:“垃圾带出山,违者罚虫草。” 这项看似严苛的规定,让曾经千疮百孔的草甸,重新泛起绿意。
去年雨季,次仁带头组建的生态合作社开始尝试人工补种蝙蝠蛾幼虫。“老办法守不住雪山了。” 他望着无人机播撒草种的轨迹,皱纹里藏着期待。当科技与传统在海拔 4500 米的高原相遇,虫草采挖不再只是生存博弈,更成为延续高原生态的接力赛。
暮色中的帐篷群渐次熄灭灯火,次仁裹紧藏袍望向星空。那些沉睡在冻土下的虫草菌丝,正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召唤。而他知道,比虫草更珍贵的,是世代守护这片雪山的信念 —— 在生存与敬畏之间,高原牧民早已走出一条独特的平衡之道。
Copyright © 2024 西藏藏农神草供应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藏ICP备17000317号-3
XML地图 //爱番番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