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藏农神草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冬虫夏草可以采挖出来吗

发布日期:2025-09-02浏览次数:10

  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草甸上,每到夏季,总会看到牧民弯腰俯身、手持小铲在草地上探寻的身影 —— 他们正在采挖冬虫夏草。作为天然生长的珍稀滋补品,冬虫夏草不仅可以采挖,其采挖过程还蕴含着对环境的依赖、对生态的影响,以及严格的政策规范。从采挖的可行性、操作流程,到背后的生态与政策考量,全面了解这些内容,才能更清晰地认识 “冬虫夏草采挖” 这一行为的全貌。

  一、采挖可行性:自然生长特性决定可人工获取

  冬虫夏草的生长特性决定了它可以通过人工采挖获取。其一生经历 “真菌孢子侵入蝙蝠蛾幼虫 — 幼虫僵化形成菌核 — 子实体破土而出” 三个阶段,当夏季气温回升至 10-15℃时,地下的菌核会向上生长出 “草状” 子实体(即我们看到的 “草头”),部分露出土壤表面,这就为采挖提供了 “可视信号”。

  从生长环境来看,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海拔 3000-5000 米的高寒草甸(如西藏那曲、青海玉树),这些区域虽气候恶劣,但地势相对平坦,且无茂密植被遮挡,采挖者可通过肉眼观察草头的颜色(浅黄绿色)与形态(圆柱形、顶端略膨大),精准定位地下的虫体位置。此外,冬虫夏草的虫体通常生长在地下 2-10 厘米处,这个深度无需复杂工具,仅用小铲、毛刷等简单器械即可挖出,进一步验证了其采挖的可行性。

  不过,并非所有生长阶段的冬虫夏草都适合采挖:若子实体未破土,无法通过肉眼定位,盲目挖掘会破坏草甸;若子实体成熟后头部开裂、释放孢子,虫体营养会随孢子流失,滋补价值降低。因此,只有当子实体露出土壤 1-3 厘米、头部未开裂时,才是最佳采挖时机,这也让采挖行为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二、采挖流程:“寻、挖、清、收” 四步走,兼顾效率与保护

  冬虫夏草的采挖并非 “随意挖掘”,而是一套需要耐心与技巧的流程,熟练的采挖者能在不破坏草甸的前提下,高效获取完整虫草,具体可分为 “寻草、挖草、清理、收纳” 四个步骤。

  1. 寻草:凭经验定位,考验观察力

  寻草是采挖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采挖者通常会选择清晨或傍晚(此时光线柔和,草头颜色更易识别),在草甸上缓慢行走,目光紧盯地面,寻找露出土壤的浅黄绿色子实体。由于草头颜色与周围杂草(多为绿色或褐色)相近,采挖者需凭借经验判断:冬虫夏草的草头质地更脆嫩,顶端有明显的 “头部”(子座),且多单根生长,不会像杂草那样密集丛生。

  在核心产区(如那曲安多),经验丰富的采挖者每天能发现 20-30 根虫草,而新手可能仅能找到 5-10 根。部分采挖者还会根据地形判断:冬虫夏草多生长在坡度 5-15° 的向阳坡,且土壤湿润(含水量 60%-70%)、有碎石点缀的区域,这些特征能缩小寻找范围,提高寻草效率。

冬虫夏草可以采挖出来吗

  2. 挖草:轻挖慢取,保护虫体与草甸

  找到虫草后,需用专用采挖工具(如木质小铲、竹片)进行挖掘,避免使用金属工具(易切断虫体或破坏土壤结构)。具体操作如下:

  先在虫草周围 10-15 厘米处,用小铲轻轻插入土壤,以 45° 角缓慢撬动,形成一个直径约 5 厘米的小坑,让虫草周围的土壤松动;

  再用手指或毛刷轻轻拨开坑内的土壤,露出完整的虫体(从头部到尾部),避免用力拉扯草头,防止虫体与草头断裂;

  当虫体完全露出后,用手指捏住草头基部,缓慢向上提拉,将完整的虫草(虫体 + 草头)从土壤中取出。

  这个过程中,采挖者会刻意保留周围的杂草与根系,避免因过度挖掘导致土壤裸露 —— 高寒草甸的生态极其脆弱,土壤一旦裸露,可能需要 10-20 年才能恢复,甚至会引发水土流失。

  3. 清理:初步去泥,保留核心营养

  刚挖出的冬虫夏草表面附着大量泥土,需进行初步清理,但不能过度清洗(避免水溶性成分流失)。采挖者通常会坐在草地上,用毛刷(多为羊毛刷)轻轻刷去虫体表面的泥土,重点清理虫体腹部的环纹与草头基部的土壤,确保虫体完整、无明显泥块即可。

  若泥土较顽固,可将虫草放入掌心,用少量干燥的细土轻轻揉搓,利用细土的吸附性带走顽固泥垢,这种方式既能清理干净,又不会损伤虫体表皮。清理后的虫草会放入专用的布袋(透气、柔软,避免挤压)中,防止虫体断裂或受潮。

  4. 收纳:分级存放,防止变质

  一天的采挖结束后,采挖者会对虫草进行初步分级:按虫体长度(如 3.5-4 厘米、4-4.5 厘米)、完整度(是否断裂、有无虫蛀)将虫草分为不同等级,分别装入纸质信封或透气塑料袋中,放入随身携带的保温箱(防止高温导致虫草变质)。

  回到住宿地后,会将虫草摊放在阴凉通风的竹筛上,自然晾干(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活性成分分解),待水分含量降至 10%-15% 后,再装入密封袋中,等待收购商收购或自行销售。这个收纳过程既能保证虫草的品质,又能延长保存时间,为后续流通奠定基础。

  三、生态影响:采挖需平衡需求与保护,避免过度破坏

  冬虫夏草的采挖虽具有可行性,但过度采挖会对高海拔草甸生态造成严重破坏,这也是近年来政策管控的核心原因。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土壤与植被破坏:草甸恢复难,水土流失加剧

  高寒草甸的土壤层薄(通常仅 10-20 厘米),且有机质含量低,采挖时挖掘的小坑若未及时回填,会导致土壤裸露。据统计,每采挖 1 根虫草,会破坏约 10 平方厘米的草甸,若一个采挖季(5-6 月)在某区域采挖 1 万根虫草,破坏的草甸面积可达 1000 平方米。裸露的土壤在风吹日晒下会逐渐沙化,且无法留住水分,导致周围杂草枯萎,进而引发水土流失。

  此外,采挖者在草甸上行走时,会踩踏碾压植被,部分多年生草本植物(如嵩草、苔草)的根系会被踩断,而这些植物是草甸生态的核心,一旦死亡,草甸会逐渐退化为沙地,难以恢复。

  2. 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蝙蝠蛾幼虫生存

  冬虫夏草的形成依赖蝙蝠蛾幼虫与真菌的共生,过度采挖会间接影响蝙蝠蛾的生存:一方面,采挖过程中可能会破坏蝙蝠蛾幼虫的栖息地(土壤结构改变),导致幼虫无法正常生长;另一方面,若采挖时间过早(子实体未成熟),真菌未释放孢子,会减少后续真菌的数量,打破 “真菌 - 幼虫 - 草甸” 的生态平衡。

  据调查,在过度采挖的区域,蝙蝠蛾幼虫的密度已从 20 年前的每平方米 5-8 条,降至目前的 1-2 条,这直接导致冬虫夏草的产量逐年下降(核心产区年产量较 20 年前减少 60%),形成 “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 的恶性循环。

  3. 垃圾污染:影响草甸整洁与生态

  部分采挖者在采挖过程中,会随意丢弃塑料袋、食品包装、饮料瓶等垃圾,这些垃圾在高寒地区难以降解(塑料垃圾降解需 200-300 年),不仅破坏草甸的视觉整洁,还可能被野生动物误食,威胁其生命安全。在青海玉树某采挖区,曾发现因误食塑料垃圾死亡的藏原羚,进一步凸显了采挖带来的生态隐患。

  四、政策规范:采挖需持证,管控日益严格

  为平衡冬虫夏草的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采挖行为,核心包括 “许可采挖、限定区域、管控时间” 三大措施,确保采挖活动有序进行。

  1. 采挖许可:无证采挖属违法行为

  目前,西藏、青海、四川等核心产区均实行 “冬虫夏草采挖许可制度”:采挖者需向当地林业和草原局(或自然资源局)申请采挖证,提交个人身份证明、采挖区域申请(需明确具体地块,避免跨区域采挖)、生态保护承诺等材料,审核通过后才能获得采挖资格。

  采挖证会明确限定采挖时间(通常为 5 月中旬至 6 月下旬,共 40-50 天)与采挖数量(根据区域资源量核定,如每人每日上限 20 根),且不得转让或转借。若无证采挖,将面临没收虫草、罚款(5000-20000 元)等处罚,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2. 限定采挖区域:核心保护区禁止采挖

  为保护脆弱生态,各产区划定了 “禁挖区” 与 “可挖区”:

  禁挖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如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态脆弱区(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公益林区,这些区域严禁任何形式的采挖活动,违者将按破坏生态环境罪追究责任;

  可挖区多为经过生态评估、资源量相对充足的草甸,且采挖前需由当地政府组织人员进行 “生态交底”,告知采挖者保护要求(如必须回填土坑、禁止丢弃垃圾),采挖结束后还需验收草甸恢复情况,未达标者将取消次年采挖资格。

  3. 管控采挖工具:禁用破坏性器械

  为减少对草甸的破坏,政策明确规定禁用大型挖掘器械(如小型挖掘机、铁锹),仅允许使用木质小铲、竹片、毛刷等工具。部分产区还会在采挖入口处设置检查点,对采挖者携带的工具进行检查,发现禁用器械立即没收,并取消采挖资格。

  此外,部分产区(如西藏那曲)还推行 “生态补偿机制”:采挖者需按采挖数量缴纳生态补偿金(如每根 5 元),这笔资金用于采挖后的草甸恢复(如补种牧草、铺设草皮),截至 2025 年,那曲已通过该机制恢复草甸面积超过 10 万亩,有效缓解了采挖带来的生态压力。

  五、总结:可采挖,但需 “有序、适度、可持续”

  冬虫夏草可以采挖,但其采挖行为并非 “无拘无束”,而是需要在 “资源利用” 与 “生态保护” 之间找到平衡。对于采挖者而言,需遵守政策规范,持证采挖、科学操作,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保护好高海拔草甸的生态环境;对于消费者而言,需理性看待冬虫夏草的价值,避免因盲目追求 “野生” 而推动过度采挖,选择合规渠道购买,间接支持可持续采挖模式。

  未来,随着人工培育技术的进步(如液体发酵虫草菌丝体),以及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冬虫夏草的采挖可能会逐渐从 “野生采挖” 转向 “人工培育 + 有限野生采挖” 的模式,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实现生态可持续。只有这样,这份来自高原的 “自然馈赠”,才能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继续存活与传承。


标签:

Copyright © 2024 西藏藏农神草供应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藏ICP备17000317号-3

XML地图   //在线咨询 //自动收录

400-105-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