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藏农神草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虫草百科

冬虫夏草采收方式包括:从高原采挖到初步处理的全流程

发布日期:2025-07-21浏览次数:13

  冬虫夏草的采收是一项融合经验与技巧的特殊劳作,其采收方式直接影响虫草品质和生态保护。从采挖前的准备到采收后的初步处理,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和传统智慧,这些采收方式既保证了虫草的完整性,又体现了对高原生态的尊重。了解冬虫夏草的采收方式,能更深入理解这一珍稀资源的来之不易。

  采收前的准备工作是采收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采挖季来临前,采挖者需准备专用工具,包括小铲子(藏语称 “虫草铲”)、小毛刷、竹篮或布兜、防晒帽和防风外套。小铲子多为特制的扁平铁铲,刃宽 3-5 厘米,便于精准挖掘;竹篮透气性好,能避免虫草在采收过程中受潮变质。采挖者需提前向当地政府申请采挖许可证,在指定区域内采收,禁止进入生态保护区和未开放区域。出发前会观察天气,选择晴朗无大风的日子进山,避开雨雪天气,既保证采收安全,也避免雨水影响虫草品质。

  寻找虫草是采收的关键环节,依赖丰富的经验积累。采挖者通常在清晨 6-10 点进行寻找,此时高原气温较低,虫草子座挺立,草甸露水未干,子座上的水珠便于识别。他们会匍匐在草甸上,目光平视地面,仔细观察每一寸土地,寻找露出地面的子座尖端。经验丰富的采挖者能根据地形和植被判断虫草生长区域,如向阳坡的缓坡地带、嵩草与苔草混生的草甸是虫草密集区。发现子座后,会标记位置并轻轻拨开周围杂草,确认虫草生长状态,避免遗漏和误挖。

冬虫夏草采收方式包括

  挖掘过程是保证虫草品质的核心步骤,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找到虫草后,采挖者会用小铲子在距离子座 10-15 厘米处下铲,以 45 度角轻轻插入土壤,深度约 10 厘米,然后逐层剥离土壤,露出完整的虫体。挖掘时需控制力度,避免铲子碰到虫体导致断裂,若发现虫草生长角度特殊,会调整挖掘方向,确保虫体和子座完整分离。当虫体大部分露出后,用手指捏住子座基部轻轻提起,抖掉附着的泥土,放入竹篮中。这种 “远距离下铲、逐层剥离” 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减少对虫草的损伤,完整率可达 90% 以上。

  清理与初步分级是采收后的重要处理环节。采挖结束后,采挖者会在营地进行初步清理,用小毛刷轻轻刷去虫草表面的泥沙,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损伤虫体表皮。清理后的虫草按大小和完整度进行初步分级,将虫体饱满、无断裂、子座长度适中的虫草单独存放,残缺或断裂的虫草另作处理。传统采收方式中,采挖者会在清理后将虫草铺在竹筛上,置于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表面水分,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虫体变色,这一步称为 “初干”,为后续加工奠定基础。

  采收后的运输与暂存方式影响虫草品质保持。当日采收的虫草需在傍晚前完成初步清理,装入铺有防潮纸的木箱或透气布袋中,避免挤压和堆叠。运输过程中保持通风干燥,禁止使用塑料袋密封,防止虫草受潮发霉。夜间暂存时,将虫草放在通风的帐篷角落,远离热源和水源,若遇阴雨天气,会用炭火间接烘干表面水汽,但温度严格控制在 30℃以下,避免活性成分流失。

  生态保护措施是现代采收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采收方式中,采挖者会在挖掘后将草皮和土壤回填,轻轻压实,恢复草甸原貌,减少对植被的破坏。现代产区实施 “采挖后复原” 制度,要求采挖者必须回填土坑,禁止大面积翻动草皮。部分产区采用 “轮采制”,将草甸划分为不同区域,每年轮换采收,让土壤和植被有恢复周期。这些措施使采收活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采收管理规范是保障采收质量的制度基础。各产区政府会划定采收期,禁止提前或延后采收;规定每人每日采收范围,避免过度采挖;禁止使用大型工具和机械化设备,保留传统手工采收方式。采收过程中实行 “留小采大” 原则,对长度不足 2 厘米的幼嫩虫草予以保留,确保资源再生。这些管理规范使冬虫夏草采收从传统劳作升级为科学有序的产业活动,在保护资源的同时提升了采收效率和品质。 冬虫夏草的采收方式是高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结合,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品质的追求。正是这些严谨的采收方式,让珍贵的冬虫夏草能从高原草甸走向市场,为人们带来滋补价值。


Copyright © 2024 西藏藏农神草供应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藏ICP备17000317号-3

XML地图   //在线咨询 //自动收录

400-105-9818